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杨澜
5月26日,第七次四川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成为了常住人口排名全国第四的城市。这样的数据,对于成都来说,意味着什么?
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刘伟,听他谈论原来人们印象中的的“西南小城”,如何借此机会做城市形象更新升级?
成都“常住人口2000万+”
人口积累并非一朝一夕
第七次四川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达到2093.8万人。成都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的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占比也由十年前的18.8%提升到25.02%。成都的常住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广州、深圳,紧追重庆、上海和北京,成为全国排名第四的“超大城市”。
此外,2020年成都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36.5%。从中可以看出,成都市依靠全省1/4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3的GDP。
这样一个崭新的数据和变化,究竟对成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成都将来会如何发展,有哪些机遇,会吃到哪些红利呢?
刘伟认为,面对这一变化,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正视“常住人口2000万+”这一数字。“常住人口2000万+”并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变化,我们不能用“突变”的思维来看待。实际上,人口数量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成都市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了。
原来的“西南小城”带来印象反差
形象转型升级:舒适休闲+快速发展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个话题非常敏感呢?刘伟提到了一个词——“反差”。
这样的反差,源于过去人们对于成都的印象:一个西南小城。就像传遍大江南北的那首歌《成都》里唱的那样,“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这意味着,成都始终给人的印象停留在宜居宜业、生活性、很休闲等特点,这样的IP本身,和成都市全国常住人口排名第四,“2000万+”的超大城市数据之间,形成了反差。
“对此我们不必过分解读,但是也需要正视,因为成都市已经是一个人口很多的超级大都市了。但这也给成都城市形象转型带来了机遇,是这座城市由休闲舒适、宜居宜业的形象进行转型升级的契机。”刘伟说。
近几年,成都市的营城策略当中,就包含了非常多“生活友好型城市”的营造。比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公园城市建设,幸福美好十大工程......成都市在数字上是一个体量极大的城市,同时幸福指数也比较高。刘伟认为,营城的成功,能吸附很多追求生活友好型城市的人才。
在刘伟看来,下一步可以趁着这个机遇,对成都市的城市形象进行更新。新的成都城市形象,一方面,是一个超级体量人口的“超大城市”。另外一方面,成都并不会用发展维度去挤压人们的生活维度。总体而言,是一个去“快节奏”“重焦虑”,能够将快速发展与高质量生活等元素做多方结合的新形象。其中则囊括了产业发展的机遇、人才吸引的机遇等。
目前,成都已经对部分人才有了很好吸附力。而将来,成都需要更进一步的发挥“幸福指数高”的优势。不仅要吸引追求生活友好类的人才,也要吸引科技创新类的人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